Friday, January 13, 2017

拆彈少年/ Land of Mine/ Under sandet (2015)



誰會在戰後承擔犯下的暴行?


        1945年5月,投降後的納粹德國結束了在丹麥的占領,留在丹麥的德軍士兵們成為了盟軍的俘虜。納粹德國原本認為丹麥的海岸線是盟軍登陸的首要地點,因此在海灘上佈置了數以百萬計的地雷,雖然這些地雷在戰爭中沒有發揮多大的用處,卻成為了倖存戰俘們的責任。

        戰爭中的士兵,如同馮內果"第五號屠宰場"的副標題一樣,即是孩子們的十字軍,尤其在戰爭後期,許多未成年的男孩們都被迫參與這場大人們發動的戰爭。戰敗後的德軍士兵,想當然是被視為戰犯來對待,憎恨他們不如早早死去,於是拆除地雷的工作,對丹麥軍方而言,就是對德軍戰俘最好的懲罰。


除了恨,你還感受到什麼?


        卡爾中士,負責監督德軍戰俘清除地雷的工作,他對他們的憎恨與苛刻並不亞於其他丹麥人,然而故事中發生的許多事故讓他體會到許多掙扎與殘忍,這些可惡的德軍士兵,也只是單純的小男孩而已,尤其是若無法履行對這些戰俘的諾言,他會做出什麼決定呢?而負責掃雷的小孩們,雖然對自己能否平安回國也不抱什麼信心,仍然規劃著美好的未來,重建他們的國家。

        絕大多數的戰爭,往往只是掌權者的賭注與遊戲,無數的生命則被當作籌碼動員出去,"拆彈少年"中陳述的故事,或許我們看不到對戰俘更真實的憎恨,也不知道拆彈的戰俘們,是否在戰爭中也有做過任何惡行,但是身處和平的我們,會以什麼樣的態度看待過去的戰爭與屠殺?以及在當時所有角色的意義和責任?

        在正邁向轉型正義的台灣,許多醜陋的事件不斷浮出檯面,當無知的孩童們犯了錯,上一代卻是以懲罰與不可說的態度面對,而對於我們過去的殘酷歷史,單方面的放下與原諒並不是恰當的做法。而檢討罪惡最可怕的事情,除了發現那些慘痛的代價外,則是我們常常將它們簡化成善與惡的對立。

No comments: